去年,四川省为全面推广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做法,省委决定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开班“农民夜校”。近日,《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正式出台,对夜校教育培训的相关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教学内容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形式到教学评估都有了参考遵循。(2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培训大纲,是全面了解了农民夜校开办运行情况和对群众实际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的,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体现了“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五大课程的设置,不仅与传统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教学目的“相辅相成”,更是为脱贫攻坚“精神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笔者认为,开办农民夜校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做到“精准施教”。
首先,要“精准施教”,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以群众怎么方便学就怎么教,群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要做到精准,就要充分调查了解群众家庭人员、文化程度、技术技能、种养殖习惯及实际学习需求等情况,借鉴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经验,分类建立农民夜校群众档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群众,分类采取课堂教学、送学上门、网络教学等形式,精准设立教学课程和教学规划,只有打破“一刀切”、“一锅煮”的传统模式,真正做到结合不同类型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出发,才能真正调动群众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自身动力,农民夜校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其次,要“精准施教”,还要做到师资精良,课程精细,教材精准。师资精良,不仅要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做到优中选优,还要做到评价与联用相结合,对教学质量较差的师资及时进行调整,切实保证师资精良。课程精细,就要每个农民夜校根据本地情况,按照本村群众台账,征求群众需求,群众下单,夜校接单,分类分需制定教学课程,真正满足不同类型群众的学习需求。教材精准,就要根据本村产业结构情况,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整合本地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自制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本地组织部门党员电教技术资源,充分发挥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实用技术经验,拍摄群众喜闻乐见的技能培训课件,用群众熟悉的面孔,本地的语言,提升教材的精准度和吸引力。
四川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面推广农民夜校,农民夜校开办至今,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助推器,也是脱贫攻坚的“加油站”,为“精神扶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农民夜校不断与时俱进,真正以人为本出发,做到精准施教,脱贫攻坚工作必定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如期实现。